都这个年纪了,你也该认命了
题图:来自网络。
这是奴隶社会的第736篇文章,来自作者公众号“圈外 (iquanwai)”。欢迎转发分享,未经作者授权,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。
一
前两年,我母亲有一次突然晕倒,所幸恰好给她打电话,才得以及时送她去了医院。然后得知她患了脑血管病,其实我们都知道这种慢性病很难根治,但仍然不死心,总期望能够遇到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,带给我们奇迹。
所以,母亲去过很多医院、换过几个医生、尝试不同的治疗方法,可到最后,症状也只是缓解,她仍然不定期头晕、头痛。一年之后,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了一个事实,那就是:我母亲的这种慢性病,可能再也无法治愈了。
然而,生活总要继续么。所以,她开始长期吃药。这些药,有些是稳定病情的,有些是迅速缓解的,有些副作用不大,有些却不能长期服用。
渐渐地,她通过总结自己疼痛的规律,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吃什么药,才能既稳定病情又最大限度地降低副作用。
并且,她现在每天运动至少1个小时,饮食方面也十分节制。更欣慰的是,她在尝试改掉自己的急脾气,变得越来越淡定。就这样,大半年之后,疾病对她生活的影响已经变得很小了。
我惊讶于母亲的这些转变,以及她异乎寻常的淡定。
后来她跟我说:“到了我这个年纪,你就会知道,身体是不受控的。一旦生什么病,很可能就是陪伴余生。我唯一能做的,也只是考虑如何跟它和平相处,尽量减少对自己生活的负面影响。"
“终生服药、寡盐少油对你们年轻人来说,可能无法忍受,可我知道这病不能根治,内心又仍然有牵挂,这是唯一能够改善我生活的方式。”
二
夏达在漫画《哥斯拉不说话》里面说:“有些人天生就知道怎样说话,而我花了差不多二十年才学会。”
这句话曾经看得我热泪盈眶。不是不会说话,而是我曾经有严重的人际恐惧。当时,我讨厌一切跟人打交道的活动,痛恨跟陌生人聊天,甚至很烦接电话。
在很多年里,我视它为严重的性格缺陷,一直逼迫自己改变,比如刻意去人多的场合,刻意跟陌生人搭话,刻意在公众场合发言,找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……
到今天,我做这份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就整整8年了。我改变了吗?是的。在满屋子企业高管的场合演讲完全不怯,跟客户大谈管理问题的时候自信满满,跟团队头脑风暴的时候口若悬河。
然而,我的社交恐惧消失了吗?从来没有。我还是讨厌见陌生人,还是跟不熟的很多人没话说。
Jennifer Lawrence,凭借《乌云背后的幸福线》获得85届奥斯卡影后,以大大咧咧、两次红毯摔跤、勇敢争取好莱坞女演员薪酬、时刻都在吃东西的率真个性而著称。
她从小就有社交恐惧,而且至今如此,一焦虑就会呕吐,还曾经吐在麦当娜家的走廊上。
现实令人绝望,成为世界瞩目的影后尚不能让社交恐惧消失,那我们靠一份能够见几个陌生人的工作,又能改变什么呢?
然而,好的方面是,社交恐惧似乎没有对我的工作带来什么负面影响。事实上,是解决问题的能力、把自己扔出去的勇气以及真诚为对方解决问题的热情,弥补了我社交方面的缺失。
这世上本来也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性格,也没有什么人能够改变自己的性格。然而,幸运的是,我们总能够找到一些方法,让这些缺陷最低限度地影响到我们。
三
我常常在想,疾病、性格、情绪甚至行为,到底哪一样我们可以控制?我常写一些自我成长的文章,可事实是,道理很容易懂,可常常做不到。
看到不公平会愤怒、遇到伤心事会流泪、碰到麻烦会慌张、有重要事情会拖延,这些似乎都是人的天性,并不会因为我们知道不应该这样,就可以不这样。
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不懈地与之对抗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呢?抑或是,我们放弃对抗、承认现实、顺其自然地什么都不要做?
在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,实验人员把一堆4岁的小孩子放在房间,临走前告诉他们,有两个选择:选择一,现在吃掉属于自己的一颗棉花糖;选择二,忍住不吃,等实验人员回来之后,就可以得到两颗棉花糖。
面对棉花糖的诱惑,有些小朋友只坚持了几秒钟就吃掉那颗棉花糖,而最长的则坚持了15分钟。
这个实验其实是在考验自制力,当10多年后这些孩子上高中的时候,实验人员跟踪了他们的行为,坚持不到1分钟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,成绩更差,有压力就会焦躁跟发脾气,他们的SAT分数比那些坚持了好几分钟的孩子平均低210分。
其实实验结果其实我们都可以想通,自制力越强的孩子,学习和工作越优秀。
然而,这个实验不太被人关注的是另一个发现,而这个发现对我们的指导意义或许更大。
那就是,除了那些完全没有抵抗力、马上吃糖的小朋友之外,还有两类小朋友都试图抵抗诱惑:第一类,死死盯着棉花糖,并且告诉自己“不要吃”;第二类,分散自己的注意力,比如把眼睛蒙住,来让自己不要吃。
结果谁胜出呢?事实上,死死盯着棉花糖、试图跟自己贪吃的天性进行对抗的小朋友,几乎没人能够长时间忍住,但是,想其它办法分散自己注意力的小朋友,很多都坚持了很长时间。
也就是说,天性来讲,这些小朋友其实没有谁比谁更加能够经受诱惑,但是,那些知道自己无法战胜天性、所以想一些其它措施、避免跟天性正面对抗的,却坚持到了最后。
照此说来,如果我们喜欢看电视,又想让自己不要看,正确的做法,不是在电视面前打坐念经,而是出门跟朋友聚会,甚至,你家根本就不买电视机。
剁手党也是一样,与其打开某宝考验自己,不如卸载软件、冻结信用卡额度。
没有人能够改变天性,我们能做的,大概就是减少自己跟天性正面对抗的机会。
四
年少轻狂的时候,总相信人定胜天,那时候总是时刻打满鸡血,觉得下一刻就轮到自己拯救世界了,总觉得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,没有什么是改变不了的。
如今过了30岁,发现连自己都控制不了,才知道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“人定胜天”,而是“与之共舞”。
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,人一生要经历八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。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,只有放弃旧的、过时的观念和习惯,才能度过危机,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个阶段。
比如,在婴儿阶段,我们会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,且无需对外界的要求作出任何回应,可一旦到了学龄初期,如果仍然保持这样的观念,便无法与他人相处。
很多人(当然包括我自己)在临近30岁的时候会感到迷茫和痛苦,常常是因为在青春阶段,我们拥有无限潜力、无拘无束的自由、无限的活力以及对爱的无限憧憬。
可一旦进入到30岁,这些憧憬、自由、活力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,幻想破灭。
一部分人,无法承受这种幻灭,陷入颓废跟孤独的成长危机,永远停留在上一个阶段。
只有那些抛弃不切实际的憧憬、承认自己和世界的缺陷、并通过其它方式弥补的那部分人,才得以度过这段危机,进入到下一个人格发展阶段,继续成长。
所以说,25岁到30岁,真的是“认命”的年纪。
推荐阅读:
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同时又能心怀梦想,脚踏实地,坚持前行,与大家共勉。
太上进了吧?这是病,得治! -- 来自作者
走出分岔口: 30岁,3个月,30个人生 -- 来自作者
我们一直在专注讲一些好故事,读更多故事,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“故事”。
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,读经典老文章,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。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「投稿」。
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: